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攻城掠地200张郃怎么过_三国乱世199级张郃无曹操如何过

时间:2024-05-09 07:06:24

攻城掠地200张郃怎么过

三国乱世199级张郃无曹操如何过

199级张郃副本攻略

三国志战略版司马懿战法怎么配

在三国志战略版中,司马懿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战略家,他的战法配备应该根据战局和敌人的情况来决定。

攻城掠地关羽发神魂合一概率

很低

如果让你穿越回三国,你会占领哪个州呢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选择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到洛阳这一带的传统中原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及陕西省的渭河平原及关中一带。

当时的天下十三州分别是:司隶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豫州、荆州、益州、交州。

司隶州下辖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弘农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七个郡,为首都直辖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政治、人口中心。

司隶是出人才的地方,关羽是河东郡人,司马懿及其家族是河内郡内,弘农郡有弘农杨氏家族,如杨彪、杨修;、孟达是右扶风郡人,马腾、马超也是右扶风郡人,如果三国时期,能把这些人才用起来,那对打天下很有用处的。

司隶位置非常重要,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腹地,秦、两汉均以司隶为核心区域,包括首都在内的重要区域,而秦正是依靠关中之地,再夺取巴蜀之地,进而东进一统天下的,这一核心区域正在司隶。

司隶地区最重要的城市长安和洛阳,是秦及两汉的首都,秦汉时期,在首都及附近地区大兴土木,商贾云集,人口众多,是当时最繁华的地区,虽然到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有一定的战乱影响,但仍是天下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司隶地区有渭河、黄河在附近,适合农业种植,并且还有关中平原,可供耕种的土地很多,能养活不少人。

司隶地区西高东低,东进能够以俯视角度东出,当年秦始皇和汉高祖就是这样东进统一天下的,只要把握好人才,利用好地理,管理好后勤,那么利用司隶夺取天下,就是有可能的。

如果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排十大

第1名:冉闵。汉族的救世主。后慕容皇族封其武悼天王。五胡乱华时期,大肆汉族,导致汉族多数十室九空。由于当时诸多相互战乱,一度出现过人吃人的局面,底层大众易子而食,由此出现二脚羊的说法。冉闵颁布《杀胡令》,大家从中就可以看出冉闵的杀胡之心:“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说到底,那就是敢来进犯我们国家的胡人只有死路一条!他羯,灭羌、氐,破匈奴。胡人近百万人。使大汉民族的火种得以延续。当然这并不是他一人之功,类似的人还有刘琨,李炬等等。但是冉闵的功劳在后世看来是最大的。又史学家曾说,他是汉族的救世主。就其功劳而言,本人觉得他绝对可以排在第一。

第2名: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人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史书记载:羽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力敌韩信五十万之众,非战之罪也。项羽有霸王之名,但是有勇无谋,最后才会乌江自刎。

第3 霍去病

匈奴不灭,何以为家?一生四次大破匈奴,每一次都大胜回朝,杀敌十一万。匈奴人闻风丧胆。他用兵灵活,杀伐果断。比卫青还要技高一筹。

第 4班超

他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者。他在西域活动时间长达31年,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障丝绸之路和西域各国的安全。

第5孙膑

最杰出的残疾统帅,著作孙膑兵法。认为兵贵神速,认为战争有规律可循,战场上制胜的关键就是“势”,即,一,占据主动优势,速战速决。二,认为战争应该与战国时期的经济想适应,提出攻城略地的思想。三,认为覆军杀将才为全胜,可以说是最早的歼灭战理论。

第6韦睿

毛评价说:敢以 数万敌百万,颇有周瑜、刘秀之风。此人会打战,善于研究,豁达大度,能团结军心。

第7 徐达

明代最杰出的将领,从南京打到北京。善谋略,军纪严明,功勋卓著。位列明朝功臣第一。

第8郭子仪

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再造者。

第9 李牧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在攻打匈奴时,以步兵大兵团全歼匈奴骑兵,封 武安君。为历代将领所推崇。

第10李靖

大唐王朝第一名将 ,骑兵战天才, 史载保持全胜的武将,更难得的还是许多战阵的对手都是彪悍生猛的游牧民族。平生多次轻骑奇袭,上演出其不意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南平萧铣,北灭突厥,西逐吐谷浑,无往不利,开创了大唐王朝近300年的不世基业,界定了历史上最广阔的汉人帝国疆域,为大唐解决了最大的外患,为中原的长治久安持续繁荣奠定基础。

以上排名仅为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各位共同探讨。

河北四庭柱对战虎贲双雄两夏侯,谁胜

河北四庭柱这个说法只见于民间传说,所以就只能根据《三国演义》来回答这个问题了。而按照演义看,这两个组合单纯就武艺来说,河北四庭柱略占上风,不过真打起来基本是平局收场。

河北四庭柱是民间对袁绍手下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的统称,至于虎贲双雄两夏侯,那就是说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了。这八个人里明显分两个层次:

颜良在白马之战二十合击败名将徐晃;文丑可以和赵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对徐晃也是短时间击败;许褚能力战马超二百多合不败;典韦则是和许褚大战一天不分胜负。这四人在演义中可以算是超一流武将,

而张郃、高览、夏侯惇、夏侯渊要差一些,都曾经败给过超一流的猛将,因此只能归于一流武将之列。

当然,同一层次里也有武艺高低之分。像颜良二十合就可以击败徐晃,而许褚对战徐晃五十多合只能战平。白马之战颜良击败徐晃以后,许褚又不敢上去迎战,显然颜良的武艺要比许褚强。文丑和颜良齐名,也击败过徐晃,因此同样比许褚略胜一筹。

而高览虽然在官渡之战对战许褚不落下风,但是后来在穰山遇到赵云一枪被挑,对他的评价也要比张郃、夏侯惇、夏侯渊要差着一些。

综合看的话,河北四庭柱靠着颜良和文丑,在总体水平上要略占上风。不过真的打起来,两边很难分出胜负。

许褚虽然武艺要比颜良、文丑差着一些,不过差距不大。在演义中武艺接近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而且许褚和典韦都是出名的猛将,打起仗来敢于拼命。像许褚在渭河之战就是拼命苦战,把武艺要强于他的马超逼平。

而颜良、文丑拼命精神显然要差一些。特别是文丑,遇到关羽打了三个回合就心怯而走,心理素质不过硬,真的对上许褚、典韦这种玩命的,未必能占上风。

因此八人交手的话,极大可能以平局收工。

看着街亭地图,你有办法防守吗

首先我们要看清楚街亭的地图。

从陇山西山口韩店的位置到达街亭有多条路可以到达,距离都在30-40公里范围,骑兵半天之内到达没有问题,步兵在一天内可以到达。先解释下这张图,为什么街亭更重要,因为从韩店到莲花这一段明显路更好,而且庄浪这一段也有水洛河可供取水。第一,当时庄浪并非城市,沿途仅有小村落,这是非常不利于补给的。第二,韩店到莲花沿线在当时是一条独路,不是现在这样四通八达,而且其向北的路于东西对峙并无多大意义,毕竟再往北翻越陇山的口子太远了。第三,这条线路相比于街亭这条清水河河谷距离略阳较远。所以街亭在当时更重要。但是,这并不妨碍战时紧急行军,那为什么魏军一定要战街亭呢?

我们可以在图上看到,水洛河和清水河两个谷底在莲花镇是交汇的,这个交汇很要命,因为魏军若从庄浪出莲花再进略阳,那马谡就可以从街亭拦腰堵住,同时从街亭北面小路出兵到庄浪来个关门打狗,那魏军就只能坐以待毙。如果魏军发挥骑兵速度优势比马谡提前到达和经过莲花去略阳,那马谡根本就不用打了,直接在莲花屯兵,坐等魏军饿死在略阳甚至天水。所以魏军一定要打下街亭,而不能置街亭于不顾。

大图上列出了魏军可能进军街亭的路线。从小地图看到,街亭是个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除了南面要翻越大山不利于骑兵行动外,另外两条路都是可以通行的。这样一来,马谡相当于要防守两个800-900米的正面,史料上马谡领兵不超过2.5万人,张郃带了5万人,这样马谡无论如何都没有优势兵力来保证能够完全防住张郃。

从张郃断水道的实际行动看,魏军应当是沿清水河谷进军的,因为从庄浪通道南下断水道需要绕过马谡驻军地到达河边,这会分散兵力,并增加攻击难度。

从具体的战役过程看,马谡到达街亭时张郃应当已经过了韩店(毕竟魏军是骑兵),否则马谡不至于在街亭停下防守。这样就导致马谡没有办法选择隘口防御,甚至也没有时间在街亭修工事。但大路口步兵对骑兵是很难防的,有人可能会说选择纵深防御,多几道防线,但马谡因为兵力有限,且仓促应战,很难下此决心,因为在没有好工事的情况下步兵对骑兵反而容易被冲垮,况且这种不怎么宽大的正面也难以实现局部数量优势,毕竟战场摆不开。

所以马谡不得不上山,同时令高翔和王平各带点部队迟滞魏军,然后自己带人从山上冲下来。很显然,马谡非职业军人出身,战术能力很欠缺,高翔和王平在兵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战术和兵力配置有效地迟滞了魏军骑兵,马谡则不敢作此想,最后反被断水自乱。

如果我们把街亭之战放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来看,会看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否决了吴懿和魏延奇正结合,奇兵进子午谷,大军走斜谷取陈仓的计划,选取了箕谷疑兵,大军出祁山的打法。这个打法不能说有错,毕竟走祁山进陇右能就地补给,还能占据凉州以整合西羌,为蜀国赢取战略空间并为下一步出陇东做准备(诸葛亮显然不认为以魏国之强能一战灭国)。而大军走斜谷中途无补给,奇兵走子午谷更是凶险异常,且无法争取西羌。于是兵力就分为两路,东路赵云邓芝1万人出箕谷,西路作为主力占祁山进陇右。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今陇右后,天水南安投降,陇西郡却始终不降,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分兵攻打陇西。

陇右两郡投降后,魏国反应很快。第一,曹真出箕谷顶住赵云邓芝(事实上曹真是胜了,还不只是防住了)。第二,镇守陈仓的郭淮迅速西进攻击天水,但在冀县被诸葛亮本部阻挡(这就是诸葛亮不敢离开天水去街亭的原因,否则天水一失,街亭和陇西的蜀军就再无存活可能了)。第三,司马懿张郃急行军驰援陇右,不能让诸葛亮在西面取得战略优势。同时由于天水过不去,其他如子午谷、骆谷道、斜谷都直通汉中,容易被堵在谷口被灭,所以没法实现围魏救赵,只能翻越陇山从街亭略阳进天水。

这个时候街亭就很重要了,因为街亭一失,天水也就不保,那进攻陇西郡的部队也就没法保住了。街亭丢了后,王平紧急退回略阳和天水迟滞魏军,诸葛亮紧急召回陇西郡部队,并要赵云邓芝疑兵以阻止曹真进兵(其实曹真也不会随便聪箕谷进兵),同时迁陇西南安天水居民入汉中充实人口(曹操退出汉中时迁走了大部分汉中居民)。街亭丢后诸葛亮还有时间干完这些事情,说明山地情况下骑兵的优势被大大弱化,步兵分散袭扰也会对他们行军速度造成很大干扰。这也是后来魏蜀能够长期对峙的原因之一。

说明:最后一张图用的是网络图,文中论述也参考了很多大神的观点,由于找不到原作者是谁,所以无法致谢。若有侵权,请留言。


张郃三万大军在宕渠被张飞一万杂兵打得全军

宕渠之战,张郃被张飞大败。张郃最后只带着亲随十余人,抛弃战马,翻山越岭而逃。

然而,刘备、诸葛亮依然不敢因此低看张郃。

刘备后来感叹: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

《三国志》后来介绍,张郃“自诸葛亮皆惮之”。

一个“败军之将”,不但没有被看低,反而被赋予了很多了评价。

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郃的任务

曹操攻取汉中后,张鲁逃到了益州东部的三巴地区。

当时,刘备刚夺取西川不过一年多,局势不稳,而且,刘备还率军跑去与孙权争夺南三郡了。

因此,司马懿、刘晔都建议曹操抓紧时间,趁势取蜀。

然而,曹操感叹:“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拒绝了攻取西川的建议。

曹操将目光,瞄准了三巴地区。

三巴地区,当时为夷人聚居区。此地当时经济落后,地方偏僻,非用武之地。

刘焉、刘璋,以及刘备,都在此设立了官吏,然而,此地的实际控制者依然是七姓夷王。

七姓夷王信奉张鲁的“五斗米教”,崇拜张鲁,只愿跟随张鲁。

因此,曹操的意思,就是通过招降张鲁,借助七姓夷王,乘势控制三巴。

此时,刘备已与东吴讲和,返回蜀地。他采纳黄权的建议,也企图联合张鲁,抵御曹操。

然而,张鲁“宁为曹操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还是投降了曹操。

于是,曹操以七姓夷王朴胡等人为三巴西太守,企图夺取三巴。

刘备见状,令黄权夷帅。黄权不侮使命,大破朴胡等人!

就地势而言,三巴地区,与蜀中联系紧密,与汉中的联系则为大巴山所阻,通道狭窄。

因此,曹操要夺三巴,唯有借重当地的七姓夷王。

随着黄权击破七姓夷王,曹操已知:夺取三巴地区已不可能,即便夺取,也无法守住!

因此,曹操遂将重点转为争夺三巴地区的人口。

于是,张郃受命,前往迁徙三巴地区的人口往汉中。

张郃的军力

曹操命张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

一句“别督诸军”,使人们产生了无限遐想:张郃是不是带了数万人来?甚至有朋友传言足足有3万人。

要知道,后来,曹操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守汉中,总兵力也只有4万。(《檄吴将校部曲文》)

如此重大的战略任务,曹操尚只留兵4万;迁徙人口,曹操又怎么会动用3万人呢?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任务呀!

要知道,当时,刘备的机动兵力大约为5万(跟刘备往夺南三郡,又回到蜀地)。

如果曹操真的让张郃带3万人到三巴地区来迁徙人口,那为啥不再加点人,直接由此攻西川呢?又何必脱裤子放屁,迁什么人口呢?

张郃所督的部队,兵力显然没有5万!

那么,张郃所部兵力究竟如何呢?

其实,攻张鲁时,张郃一直在“督诸军”。张郃先“督诸军”兴和氐王,又督步卒五千在前开道。

所以,张郃所督,“步卒五千”应该是比较靠谱的。

张郃的企图

张郃领命后,进军巴西的宕渠。

宕渠,为几条水路交汇之处。

驻军宕渠,可以阻止刘备军东进,以掩护巴西、巴东地区的人口迁徙。

张飞要阻止曹操的计划,就必须击破张郃,控制宕渠!

而宕渠一带的地势,山路狭窄,又有水流通其间,依山带水,正是阻击战的绝佳地点。

因此,张郃驻兵于此,阻止张飞,以执行人口迁徙的任务。

张郃之败

刘备任命的巴西太守,正是张飞。

这是欺负到张飞家里来了!

于是,张飞奉命率军迎击张郃。

宕渠地势险要,张飞与张郃相持50余日,一筹莫展。

然而,张飞毕竟是“主场作战”,熟悉形势。

于是,张飞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率精兵万余,从他道绕至张郃之后,截击张郃。

由于山道狭窄,张郃军前后如长蛇。被张飞截击,犹如长蛇被击中七寸,前后不得相救。

于是,张郃大败!张郃只得弃马登山,与身边十余人从小路翻山越岭而走!逃回南郑。

这几乎是全军覆灭呀!

胜负之论

宕渠之战,张郃败得很惨,败了就是败了,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然而,败得并不丢人。

如前所说,张郃“别督诸军”,兵力并不多。

战后,曹操令关中护军调1200名兵士,加强汉中防御。

如果真是三万大军灰飞烟灭(夏侯渊的汉中守军总共也才4万人),那已是令天下震动的损失了!要补足损失,显然需要更大规模的调动。

然而,仅补充1200名兵士加强汉中防御,可见,张郃的损失,最多也就数千人。

而张飞呢?他挑选精兵万余人绕路截击张郃(奇兵),正面当然也要留下相当规模的军马(正兵),其兵力远超万人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宕渠之战,张郃兵力少于张飞,是以少打多!

而从任务完成情况看,牵制张飞50余日,为人口迁徙确实争取了相当时间。

后来的蜀汉大将王平,当时也随众北迁,并到洛阳见曹操,拜为假司马。

更有甚者,西晋末年,建立成汉的李特,他所统的基本力量,正是当时从宕渠迁走的“巴氐”!

可见,当时迁走的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张郃的任务完成得不错!

因此,战后,赏罚分明的曹操不但没有问罪张郃,反而拜其为荡寇将军。

总的来看,宕渠之战,张郃确实败了,但败得不丢人!

张飞能间道截击,足见其虎将之才!

张郃虽败,也算是不辱使命!他果断进军宕渠,利用地势与张飞相持五十余日,同样展现出了“善处营势”的才干!

论将

要论一个人,就不能只“截取片段”了,要看他一生的表现了。

无论是张飞还是张郃,都是早年驰骋于平原的河北汉子。

宕渠之战,是典型的山地攻防战。

两位河北汉子表现如此卓越,可见:所谓名将,最杰出之处在于学习能力!

张飞在几年后就去世了,来不及继续“进化”。(叹息一下)

然而,张郃又继续活跃了16年。

汉中之战,他在广石力拒刘备,使刘备不能取胜,迫使刘备“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夏侯渊战死后,张郃被推举为主将,安抚众心,力拒刘备,等到曹操抵达。

江陵之战,张郃督军夺取了长江百里州上的吴军营垒,展现出水陆两栖作战的才能。

街亭之战,张郃大破马谡,一举粉碎诸葛亮“断关陇之臂”的企图。

陈仓之战,张郃未及起身,就已看穿诸葛亮必然很快就退却。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对双方的进退、形势判断无不如计,其见识在司马懿之上!

可以说,在张郃死于木门前,张郃对作战的认识,已经在诸葛亮、司马懿之上,确实是顶级将领了!

不以一战论高下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曹操、孙坚,都曾为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徐荣,后来又败于胡轸,战死。

难道,因此可以说:胡轸强于徐荣,徐荣强于曹操、孙坚,所以胡轸强于曹操、孙坚吗?

宕渠之战,张飞击败了张郃。

然而,3年后,下辨之战。张飞、马超又不能击败曹洪、曹真、曹休,其部将吴兰被斩,张飞、马超退走。

难道因此可以说:曹真强于张飞、马超;张飞又强于张郃,所以曹真强于张郃吗?

战场之上,胜负高于一切。

然而,决定一战胜负的可能很多,仅以一战胜负就将将领“分高下”,无疑是武断,甚至荒谬的。

古时打仗一方高挂免战牌,另外一方为何就无

免战牌这个东东的确是有些戏说,但这种攻防的形式的确存在。

毕竟战争不是儿戏,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输了不认账,推到重来。

打仗有输有赢,打不过就跑,这好理解。

但如果是守城,打不过就不能跑。没办法就只好关起门来做缩头乌龟。这完全可以形容为高挂免战牌,没毛病。

不管是不是挂一个免战牌之类的东西,这不重要。不出城交战,紧闭城门就等于挂了免战牌。

问题是挂了免战牌,敌人就不攻城了吗?就可以安全了吗?不言而喻,绝非如此。

那又有啥区别呢?这里面有学问。

敌人来攻城,自然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守城方也具备一定能力。彼此都以为很牛叉,那就干一架好了。

敌方在城外列阵,守城方出城列阵完毕,双方交战。敌方打不过就自动跑了,不会再回来丢人现眼;守城方打不过,就退回城里,紧闭城门再也不出来,有本事你就攻城吧。

这就是以前攻城的套路。

不出城交战,直接紧闭城门不出,不就行了吗?

可以啊,许多善于守城的将领都是这么干的。

但是得有个前提,要有足够的粮草、水源等后勤保障,然后等待援军解围。

这也是敌我势力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措施。

本来一战就可以击溃敌军,你却龟缩在城内不出,大呼小叫的等待援军。等老板派遣大军,兴师动众赶来,却是几个小蟊贼,老板也不乐意哦!敌人没有攻破城池,守城将领的脑袋也会搬家。

为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就要先干一架,试探一下火力,确实打不过就只好高挂免战牌等待援军了。

攻城一方也不会因为你挂了免战牌就放你一马,继续会寻找机会跟你决战。

《孙子兵法》有云: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意思就是,最好是吓唬吓唬他,把他吓尿了,让他主动投降最好;其次就是把他约出来干一架,一决雄雌;最下才是攻城。攻城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因而,就是看见对方挂了免战牌,也不是直接攻城。一般采取辱骂之类的,再把守城方弄出来打。因为孙子教育大家,最后没办法才攻城。

攻城一方往往也用计,假装败退,给守城方来一个调虎离山,设伏兵背后偷袭入城等等。

这需要斗智斗勇,像诸葛亮这样的,唱一出空城计就可以退敌。这不是戏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冒这个风险,但空城计的确有许多名将用过,也却有奇效。

像张飞这样的就不行,沉不住气,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城约战。这也是刘备不让张飞守城的原因所在。

许多情况下,坚守不出,敌方确实是无可奈何。但也不是毫无作为,那就是最后一招,没有办法的办法,选择攻城。

之所以孙子兵法称为下策,攻城往往是不占便宜。但只要付出代价,办法妥当,还是能够攻下的。

因此,高挂免战牌,不管是不是有这个东西,其本质就是说:“我不会出城找你对打,你有本事就来吧,上城来打我吧!”

敌方无可奈何是常有的事,围困一下,没有攻城的把握就撤了;一般情况是选择攻城,不会像有些小说描写的多么诚信,就不再进攻了,反而是照攻不误。

有时候也会出现“三天后决战”的免战牌,其意图就是去搬救兵。

攻城方也清楚是个套,没别的办法可使,就等三天,这不是多么讲信用;也可能就此将计就计,假装撤退,对手,突然攻城。

总之,兵者,诡道也。没有真正的啥信用可言,都是些套路罢了。

为什么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葛亮明白

能够射杀张郃,无疑是幸运的。

幸运的射杀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无果,撤军。

司马懿令张郃追击。

张郃以“归军勿追”反对,司马懿不听,无奈之下,张郃只得发起追击。

张郃追到木门时,蜀军登高布伏,弓弩乱发,张郃的膝盖中箭,阵亡。

如果说这次射杀没有幸运成分,那是侮辱张郃这位久经沙场老将军了。

首先,张郃会中伏,本身就是件幸运的事情。

张郃虽然反对发起追击,但既然受命追击,前敌指挥权就由其自己把控。

何处要提前搜索,何处要快马加鞭,何处可以迂回,当然由前敌将领决定!

张郃“识变数,善处营势,料地势战阵,无不如计”,可不是会轻易中伏的家伙。

从《魏略》记载:“蜀军登高步伏,弓弩乱发”看,这是一次阻击性质的伏击战,与当初刘备、黄忠“一战斩渊”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样的作战,能杀敌将,是要运气的。

何况:张郃没那么容易死!

当初,张郃与张飞在宕渠大战,失败。

张郃几乎被打了个精光,弃马,带着10几个人走小道逃走了。

木门之战,张郃也只是膝盖中箭,原本不是致命伤。

只不过,或许是因为年事已高,一处原本不致命的伤要了张郃的命!

值得注意的是:当初夏侯渊阵亡,其尸体是由刘备军安葬的,而张郃阵亡,其尸体是带回了魏营。

也就是说:张郃并非一头扎入诸葛亮“拦头、断腰、截尾”的伏击圈,而是遭遇了一次伏击阻击战,并在阻击战中受了原本不致命的伤,只是因各种原因(年事已高)死亡了。

如此,诸葛亮还有什么理由不感觉幸运呢?

张郃的威胁大于司马懿

演义中,诸葛亮后来感叹:原本要射一马,不小心射了一獐。

这一说法,只见诸演义,不见于其他任何正史,甚至野史。

其实,除掉张郃,是蜀汉多年梦寐以求的。

当初,斩夏侯渊后,刘备就“惮郃易渊”:杀夏侯渊有什么意思,要杀就杀张郃!

可见:杀张郃,也算是先主“遗志”之一!

诸葛亮北伐期间,张郃也制造了很大威胁。

尤其是第一次北伐,原本顺利,可惜街亭一战,张郃破马谡,蜀军功败垂成。

因此,“自诸葛亮皆惮之”,张郃早已是蜀军的眼中钉!

相比之下,司马懿当时还真没表现出太大的威胁。

司马懿此前或在洛阳,或坐镇荆州,长时间没有主持、参与对蜀作战。

直到张郃阵亡的这一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才因曹真去世,被派来指挥。

然而,在这次作战中,司马懿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如张郃。

或许是由于初次与蜀军交手,司马懿全程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

张郃劝司马懿应分兵扰敌后,不要一味只跟着蜀军跑却不逼近,否则会失去人望。

司马懿不听。

结果,魏军将领自己受不了了,坚决请战,司马懿按压不住,值得进攻,结果卤城一战大败!

战前,张郃建议司马懿留兵在雍、郿,保护后路,司马懿未采纳。

事实证明,卤城之战后,诸葛亮与李严商议“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往还黄土”,也认为断其后道是唯一摆脱相持的方法。

尽管因各种原因,诸葛亮的上计未实施,不过从“无恃敌之不来,恃我有以待之”的角度看,张郃的军事眼光无疑更为高明。

总之,从第四次北伐时的情况看,无论是攻守,张郃都比司马懿的威胁为大。

所以,要说诸葛亮杀了张郃觉得吃亏,那是贬低老将军了。

那么,诸葛亮是不是中了司马懿“借刀”之计,帮助司马懿除掉了一个强有力的权力对手呢?

所谓的“借刀”

所谓“借刀”,就是说司马懿为了篡夺曹操家天下,提前除掉张郃这个曹魏忠臣。

这个说法···又太看得起张郃老将军了。

张郃还真不是司马懿的竞争对手。

早在夏侯渊战死时,郭淮等人就推举张郃代理控制局势。

要论资历、能力,张郃早就可以担任魏西北方面的总指挥了。

可是,曹操临时让张郃过度一下后,西北方面又交给了曹家人。

曹丕时期,张郃、徐晃跟着曹真、夏侯尚,张辽、臧霸听命于曹休。

曹睿时期,张郃又在荆州、雍梁之间来回跑动。

曹真去世后,曹睿对司马懿说:“西面的事情只有你才能胜任!”一样没有张郃的份。

也就是说,尽管张郃战功卓著,在军中的威望早已经足够,但他始终不能成为都督一方的人物,始终只是被定位为一员将领。

相比之下,司马懿的地位就高得多了。

曹丕外出征战期间,将司马懿比作萧何,将后勤、朝内之事委托于司马懿,曹丕去世前,将司马懿、陈群、曹真,作为留给曹睿的顾命大臣。

曹丕称帝以后,将大士族作为主要支撑力量。‘

因此,曹魏的权力中心,始终只有司马懿、陈群这样的大士族以及曹真、曹爽这样的宗亲,像张郃这样的人,是入不了围的。

那么,会不会是因为张郃的影响力,影响了司马懿对雍梁的控制力呢?

想多了。

曹睿时期,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张郃,在军中的实际控制力都很有限。

魏军主要精锐是中军,一直在洛阳,由天子直接控制!

诸葛亮第一、第二次北伐时,张郃都是赶到京师,率领中军出征的。

同样,司马懿此番前来雍梁,主要兵力也是从洛阳带来的。

司马懿后来夺取权力,也不是通过什么控制地方,以下犯上,而是直接在中央,控制朝政,掌控中军!

所以,司马懿还真犯不着除掉张郃。

最后,不如看看年龄。

张郃阵亡这一年,司马懿52岁,魏明帝曹睿27岁,张郃至少60岁(张郃出生年代不详,但黄巾之乱时就参与,年龄比司马懿至少大10岁)

尽管司马懿与曹真、陈群都是曹丕留给曹睿的顾命大臣,但曹睿以“明”著称,能够完全掌控局势。

说实话,除非司马懿掐指一算,知道比自己小20多岁的曹睿活不过自己,否则,就不可能处心积虑,为篡夺权力而除掉一个比自己大10岁的老将军。

总的来说,司马懿“借刀”的说法只见诸小说,且不符合基本历史逻辑,只是茶余饭后戏说娱乐罢了。

张郃是蜀军的眼中钉,除掉张郃是蜀汉集团自刘备以来的夙愿。

同时,木门设伏,是一场伏击阻击战,而非伏击歼灭战,其目的是为保证蜀军安全撤退,至于射杀张郃,则是意外收获了!

以意外的,除掉心腹大患。如果这算是“中计”,那这样的计多中几次才好呢!

三国乱世199级张郃无曹操如何过